首页

丝袜女王调教视频网站

时间:2025-05-29 23:47:18 作者: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:探什么?怎么去?有何难? 浏览量:10403

 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:揭秘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:探什么?怎么去?有何难?

  记者 马帅莎

  5月29日,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。这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,也是继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之后,中国再次实施行星际探测任务。

天问二号任务发射圆满成功。白国龙 摄

  天问二号任务将完成哪些目标?探测器如何飞往小行星?与探月、探火相比,此次任务有何新难点?工程有关专家日前接受媒体采访作出解读。

  探什么?

  根据规划,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,完成多项任务,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、取样并返回地球,此后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。

  工程目标方面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春亮表示,希望实现小行星采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,并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探测数据和珍贵样品。

  科学目标方面,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韩思远表示,天问二号探测器搭载了11台科学载荷,将对目标天体的地貌、物质组分、内部结构、可能存在的喷发物以及轨道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。

  “在取得小行星样品后,我们还将对样品物理特性、化学与矿物成分、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开展研究测定。”韩思远说,我们希望通过天问二号任务实施,能够在这两类小天体的认知、起源、演化等方面取得科学研究突破。

  怎么去?

  据了解,天问二号任务整个飞行过程复杂且精细,共包含13个飞行阶段,设计任务周期长达10年左右。

  其中,小行星2016HO3采样返回任务共分9个阶段。完成发射后,天问二号探测器进入小行星转移段。随后探测器依次进入小行星接近段、交会段、近距探测段,并在近距探测段“边飞边探、逐步逼近”,对小行星开展悬停、主动绕飞等探测,确定采样区后进入采样段。

  完成采样任务后,探测器将经历返回等待段、返回转移段,并在返回转移段接近地球,返回舱与主探测器分离,之后独自进入再入回收段,预计于2027年底着陆地球并完成回收。此后,主探测器继续飞行,前往主带彗星311P,开展后续探测任务。

  有何难?

  此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天问一号任务,实现了火星“绕、着、巡”探测,但天问二号任务主要针对小行星和主带彗星开展探测活动,探测目标不同,也带来新的技术难题。

  一方面,科学家目前对于小行星2016HO3的自转速度、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尚存一定不确定性,这为天问二号任务带来艰巨又复杂的挑战。韩思远表示,对此,工程将采用“边飞边探边决策”的策略,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不确定等难题。

  另一方面,不同于月球采样和火星着陆,小行星附着与采样是在弱引力条件下进行。韩思远指出,根据目前的观测数据判断,小行星2016HO3的平均直径约41米,几乎处于零重力环境,加之小行星处于高速自转状态,探测器需在这种复杂条件下,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稳定附着及采样,任务难度巨大。

  此外,天问二号任务距离跨度大也为其增添挑战。完成小行星采样任务后,天问二号主探测器还将与返回舱分离,花数年时间飞往主带彗星311P。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,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约1.5亿至5亿公里。韩思远称,距离地球远、多目标探测、任务周期长,对轨道设计、能源管理、智能控制以及探测器工作状态的长寿命、高可靠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。

 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,国家航天局牵头实施天问二号任务,推动星际探测征程接续前进,迈出了深空探测的新一步。任务实施周期长,风险难度大,工程全线攻坚克难,协同攻关,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。期待天问二号按计划完成各项探测任务,取得更多原创科学成果,揭开更多宇宙奥秘,增进人类认知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第三届RCEP经贸合作工商高峰论坛在南宁举行

谭锦球委员说:“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多项面向香港青年的措施,体现了对香港青年朋友的关怀和厚爱。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,也留给那些勇于开拓的人,我期望有更多的香港青年能积极地投身国家建设,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成就自己美好的明天。”

5月1日起实施!《船舶检验监督管理规定》近日出台

由厦门市委文明办指导、厦门日报社主办、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总冠名的本届“感动厦门”十大人物评选活动,自2023年11月启动,其间,通过持续挖掘鲜活感人的故事,吸引了广大厦门市民关注投票。

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吉林省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

黄汉民,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、首席总建筑师,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,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,1982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,长期专注于福建传统民居和福建土楼的研究,出版有《福建土楼》《福建传统民居》《客家土楼民居》等专著。

台媒:台湾强震后“地表位移” 花莲被抬升45厘米

法规体系建设长足发展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西藏践行“治国必治边、治边先稳藏”的战略思想,制定实施一批地方性法规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,建立科学完备的法规体系,加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,实现对自治区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程序化。截至2022年底,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实施160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、决定,确保稳定、发展、生态、强边四件大事及涉及社会管理、民生福祉等各类事项都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。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从地方实际出发,突出地方特色,立足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,先后制定并颁布实施《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》《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》。从2021年开始,西藏所有设区的市都拥有地方立法权。地方立法主体的扩大和地方立法体制的完善,为西藏社会的稳定繁荣提供了法治保障。

中新教育丨吴国生任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

恐袭事件发生后,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,“伊斯兰国”宣称对22日在莫斯科近郊发生的音乐厅袭击事件负责。然而,这一说法尚未得到俄方证实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